第五章
改變的第一條法則: 讓提示顯而易見
執行意向 + 習慣堆疊
1. 執行意向
公式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靜心:我會於早上七點,在廚房靜心一分鐘。
讀書:我會於晚間六點,在臥室讀西班牙文二十分鐘。
運動:我會於傍晚五點,在健身房運動一小時。
婚姻:我會於早上八點,在廚房為我的伴侶泡一杯茶。
2. 習慣堆疊
狄德羅效應顯示,取得一項新的所有物往往會帶來連鎖消費反應,平添額外的購物。
公式
做完[目前的習慣],我會接著做[想培養的習慣]
早晨例行公事可能是:起床→整理床鋪→淋浴
拓展你的習慣堆疊:起床→整理床鋪→放一本書在枕頭上→淋浴
Sky:
- 感覺原子習慣這本書的方法比超速學習還直覺,簡單
- 超速學習這本書裡面的方法,步驟比較多,比較難實際應用在生活中
Harlem:
- 原本的習慣是起床 => 喝咖啡,可以在喝咖啡後加上其他習慣,例如靜心,寫但辦清單
第六章 : 激勵被高估了,環境往往更重要
醫院餐廳的環境設計: 把瓶裝水放在一些顯眼的地方,顧客購買率就會變高。
如何打造養成好習慣的環境
重新設計環境,讓觸發你想要的習慣的提示更明顯
1. 想要每天晚上記得吃藥,就把藥罐直接放在浴室洗手臺的水龍頭旁。
2. 想要更常練習吉他,就把吉他立在客廳正中央
3. 想要記得寄送更多感謝函,就在書桌上擺放一組文具
4. 想要多喝水,就每天早上把幾個瓶子裝滿水,分別放在家裡幾個你常待的地方
情境是觸發習慣的提示
1. 習慣可能不只跟單一提示聯想在一起,而是與圍繞著該行為的整個情境連結
2. 不同的人對同一地點會有不同的回憶,因此有不同的習慣
3. 訓練自己時候,可以把一個特定習慣與特定情境連結在一起
4. 在新的環境養成新的習慣比較簡單,因為不用對抗舊提示
Sky:
- 把葉黃素放在明顯的地方 (書桌旁邊),就會每天吃
- 有些公司更喜歡招募新人 => 因為新人可以重新養成習慣,如果已經工作後,可能會被上份工作影響,要改過來會比較難
- 如果在一個公司很久,又養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的話,未來要改會更困難,所以最好可以在一開始就挑一個工作習慣比較好的公司
- 同一種性質的店,有些人處理事情很好,有些人不太好,所以在什麼環境下,都可能還是有機會可以找到方法去學習一些好的習慣
- 台塑會要求員工不斷的改進,但有時會有點矯枉過正,或是可能只是主管的主觀意見,因此要常常去檢視是否改進的方向是正確的。
Roy:
- 好工作可遇不可求,要養成好的習慣也是可遇不可求
- 不要害怕改變習慣,養成可以改掉不好習慣的能力比較重要
Harlen:
- 遠傳電信,覺得有工作的人,已經養成了某些習慣,要適應文化會比新人還困難
- 以環保的角度,為什麼要放瓶裝水?
- 環境是可以被設計的,現在流行的服務設計、使用者體驗設計,都會先去問很多個使用者,然後找出一些共同的、比較多人習慣用的設計,大家使用的體驗就會更好。
- 銀行動線的設計也是為了讓使用者按照我們所設計的動線來走
Anna
-
以招募新人來說,有些公司想要聽話的員工,有些公司想要有經驗的員工,提供一些不同的想法來避免公司僵化
-
培養喝水的習慣: 買飲水機,晚上裝滿,隔天早上喝 => 發現晚上剩太多 => 加一些提示(可以在上完廁所後喝一杯,或流汗時喝一杯)
Dot
- 大公司比較想找新鮮人,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制度,讓新人習慣它們的整個架構和環境
- 談需求時,沒有談得很仔細,在工作開發起來雖然比較輕鬆,但這可能不是一個好的習慣。
Harry
- 房仲業招募時會比較想要新人,因為它們發的薪水是跟努力有關。
- 保險業就不依定會想要招募新人,因為在這個產業最重要的其實是人脈,反而有經驗的人會比較有利。
Ian
- 在一個地方工作太久,會養成一些習慣或思維,但自己會不自覺,也不知道是否做的事情是正確的,在去面試的過程中,才發現很多習慣或思維是不正確的,因此盡量可以常到外面看看人家怎麼做事的或是省思每一項自己的習慣是否正確。